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党家村在村落选址和布局

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党家村在村落选址和布局

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党家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独特的设计布局、一尘不染的清洁面貌、珍贵而又丰富多彩的木、石、砖雕饰,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党家村人在村庄选址上尊崇风水,讲究得水为上,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追求端庄、通透、典雅、古朴,讲求藏风聚气,追求天人合一。党家村在建筑物设置布局与装饰中,融入了人文情怀。木雕、石雕、砖雕与花墙、花窗、筒瓦以及环钉、桩石、脊兽等,表现了党家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趋向。他们盼望福禄寿喜、富贵祥和,于是就以独具特色的门楣文化、照墙文化、家训文化为重点,把这种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放大,并在具体生活中认真践行。形成了党家村崇文重教、仁义礼信的村风。

党家村人忠厚仁义、崇文重教、家风刚正,他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四合院建筑和建筑装饰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青砖上的家训”是其中最靓丽也最具匠心的一笔。

建筑文化

选址理念

党家村在村落选址和布局上以地形地貌为依托,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原则,全面继承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传统文化精髓。

一般来说,村庄都选在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之处。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河流一般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向,故村庄多选在河流东南或东、南方位,又以东南方位(即巽位)为主。党家村位于山川拐弯处,正好处在山谷的巽位。党家村从党恕轩建村,到其孙党真时村庄成型企业风水布局技巧,大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时间。党恕轩把家选址在泌水河谷附近,本身就是对自己逃荒生活最质朴的实践性总结。党真在村庄选址和建设时,将祖父期望家庭美好的朴素愿望融入其中,用传统文化做载体,对村庄进行了重新选址和布局。党家村北依高塬,南近泌水,呈凹状地貌,是典型的负阴抱阳选址。这种地形不仅让村庄的布局更加紧凑,而且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让村庄背风向阳,土壤肥沃、取水方便,立于台地、无水涝之忧。

“避尘珠“ 党家村古村落“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村人形象地说这是因为村子东南的文星阁里藏着一颗“避尘珠”。其实这与村庄背山面水的选址和周围环境有直接关系。村庄背靠高塬,处在葫芦谷地中,西北风刮来时,山谷可减缓风势,一般情况下,灰尘在进入村庄前就降落了;风大时,尘埃则随风越过村落,降落在泌水河谷中。村庄南临泌水河,气候湿润,植被较好,地面裸露面积少,因而空气清新,不扬灰尘。村庄及周围土壤多为红胶泥土壤,这种土壤黏结性强,不易生长杂草及菌类植物,没有浮土,不易起灰尘。同时,受黄河河谷影响,风速较高,飘尘不易降落,因此村落空气清新,街巷及屋宇少有积尘,故而村庄的房顶不长青苔。

清洁如初无论何时走进党家村,整个村庄总是清洁如初,像是刚刚打扫过一样。起初许多人对这个情况很不理解,经过建筑专家的多次实地考察研究,谜底终于被揭开。原因其实很简单,党家村所有的巷道,全部用条石或卵石墁铺,而且有意识地做成了两边高、中间略低的水道式样。这样的设计大有玄机,它使巷道具有了水道功能,连缀起来就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排水系统。每到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各家各院流入巷道,再由西北向东南缓缓流入泌水河,等于是对巷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扫,它们就像是天然的“保洁员”,保证了村巷的清洁。

闻铃即雨高耸入云的文星阁是党家村的标志性建筑,只要悬挂在阁檐飞角上的铁铃连续两天叮当作响,天准会下雨,这其实还是与党家村负阴抱阳的选址有关。党家村处在季风气候区,通常南风一到就会下雨。党家村三面环塬,一面环水,环水的这一面正好充当了风口,偏南风顺着泌水河谷进入党家村,风一进来,塔铃自然就会响。而冬季的西北风面对的是塬,只能从村庄上空刮过,根本就不可能吹响塔铃。

村庄布局党家村古村落有村有寨,寨子建在东北方向的塬头上,村子建在台地上。村和寨分列东西,一上一下,高度相差35~40米。村子位置靠下,其状东阔西仄,由空中俯瞰,犹如漂浮在泌水河中的一只大葫芦。葫芦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吉祥之物,党家村如此选址布局,寓意着主人希冀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

党家村古村落有两条主巷道企业风水布局技巧,23条小巷道。其中东西走向的是大巷,也是主巷道。主巷又分主次,上巷宽大,是中心巷。下巷与上巷平行,略窄,为副巷。上下两巷相间50米,将村子分割成台阶样的三级结构。南部临河,为一级;北部最高,为三级;两巷中间是二级。南北走向的小巷或三或五,将上、下巷切割成若干块,形成了许多丁字巷。

大巷笔直宽阔,丁字小巷弯曲幽深,四合院鳞次栉比,分列在巷道两旁。

在党家村中看不到南北对冲的十字巷,连接123座四合院的是长短不一、宽窄相济的丁字巷。党家村的巷道也不宽阔,即便是最宽的上巷,也不过4 米宽。小巷道不论长短,没有一条是笔直的。这种布局,体现了一种不对称美。

党家村下村有稍门、看家楼,上寨有城墙、火炮等,村寨以暗道相通,封闭性、安全性极好。村庄有123座古民居四合院,有塔、庙院、祠堂、私塾、戏台、古井、贞节牌坊等18处公共建筑,村落功能齐全,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树木布局党家村人喜欢栽树。 “前槐树,后榆树,院子中间栽枣树。”这是在党家村流传了几百年的俗语。“前槐树”意即家户门前要栽植槐树。“槐”由“木”和“鬼”组成,因为有“鬼”,希望出门做事的人多长心眼,不要上当受骗;“后榆树”意即院后要栽植榆树。榆木长得非常结实,寓意做人做事要实在;枣树果实繁密、甘甜,“院子中间栽枣树”寓意多子多福,生活美满。同时,门前有棵高大的槐树,村民们茶余饭后也有了去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党家村在修建泌阳堡时,砍伐了村里的树木,用漫天网将村子罩起来。从那以后,党家村人就不再栽植树木,所以今天的党家村很少有大树。

院落布局党家村四合院以厅房为主,门房为宾;厅房高大,门房的门楼高大,取“贵主配贤宾”和补东南“地缺”之意。屋顶从照墙上边开始,分为三脊,且一脊比一脊高,寓意连升三级。下雨时檐水通过门道下的水眼流到巷道,这叫一渠水,寓意家庭团结。建造房屋时,屋脊不能高出邻居家的。

大门位置党家村四合院大门的安放很讲究,标准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的,大门位置在东南角。大门开在门房正中的,称为“中票门”(中门)。此外,各四合院的大门不相互对着开,必须错开。四合院的大门不能对着直冲而来的大路和巷道。大门前也不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如果大门外比较空旷,会在门前建造照壁,安置石狮子。

东南方位的文星阁文星阁是典型的风水塔。《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又云:“万物负阴面抱阳,神气以为和。”文星阁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其位村东南,面朝西北、正对村子,目的是补东南地缺。面向村子的三面都开有窗户,其他三面则不开窗户,为的是聚西北之气,防止阴阳之气外泄。

泰山石敢当党家村丁字巷很多,巷口对面的墙壁下方都嵌有一块长60~60 厘米,宽10~20厘米,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字的小青石条。“石敢当”语出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意思是说,灵石像猛虎一样,可以抵挡一切。

建筑特色党家村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典型的美学思想,有古朴、恢弘、壮美之感,具体说就是方正、对称和高大。比如主巷道作为村庄统领,端正而宽阔;四合院及其他建筑都讲究方方正正;四合院房屋、门墩、兽脊、家规家训的雕刻等都讲究对称;公共大建筑的方正、对称不仅表现在自身形体上,而且讲究位置上的对称、居中。所谓居中,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居中,整体布局上的居中,风水概念上的居中。所有建筑一般不建在遮掩和隐蔽处,讲究的是高大、流畅、气宇轩昂。

建筑色调受秦、汉、唐遗风影响,党家村古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比如民居装饰的主色调一般是黑色、蓝色,木质结构,保持青砖灰瓦的本色,不用黄色和红色;装饰画面一般是瑞兽和传统国画。

蕴含文化党家村民居建筑在浓缩了古代建筑智慧的同时,把人生理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一起融于建筑之中,因而就有了深厚、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融于建筑中的家规家训、门楣文化、祭祀文化等都具有吉祥喜庆的特征。

追求上乘党家村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也是党家村旅外商业的鼎盛时期。因此,古民居建筑在设计、施工、装饰等方面都追求上乘,建筑质量达到了空前水平。

装饰艺术

党家村古民居的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中大放异彩,据统计,村庄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多达3类40余种,大到房屋构架,小到门窗家具,甚至门柱、门簪、坑沿等,都雕刻上各种各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图案,既美观又实用。

木雕党家村木雕艺术兼容了中国南北两种不同的木雕风格,在讲究实用的同时,还注重雕刻的技巧性。木雕可分为主力架雕饰和辅力架雕饰两种。主力架是指在建筑中起支撑作用的承重构件,主要是建房所用的支撑木,有梁、柱、檩、椽及与之相关的驼峰、插枋、花牙子等。雕刻时大多采用高、低浮雕或主体雕塑,多以花草,牡丹云纹、卍字纹、蔓草纹装饰。辅力架雕饰是相对主力架而言的,主要指用来装饰的木雕。有走马门楼和厅房、门房、厢房的外廊栏板、门头、墙柜、屏风等,多以云纹、花草虫鱼等图案来装饰。在党家村所有木雕装饰中,以富丽堂皇的走马门楼成就最高。

石雕党家村古民居建筑中石雕众多,主要有圆雕、浮雕和嵌石三种表现形式。四合院走马门楼前的拴马桩和石狮子都属于圆雕。浮雕与嵌石多用在上马石、门墩石、石敢当、柱基石上。这些石雕大多属装饰组件,起烘托气氛作用。如四合院门前的拴马石柱,大多雕刻一只调皮的猴子,也有的雕刻上被称为胡人的牧马人;走马门楼前,大多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雕狮子等。与其他雕饰材料比,石雕的立体感最强,它们在党家村四合院中随处可见,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具,花费了不少心思。

砖雕砖雕包括圆雕、浮雕、透雕等几种形式。圆雕多用于屋顶的脊兽;浮雕与砖雕多被运用到脊首、影壁、画壁、题碑刻字、照墙、神龛、门楣题字之中;砖雕有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几种。檐雕线脚圆浑,层次丰富,照墙等砖雕变化多样。党家村最精美的砖雕艺术当属节孝碑。

传统文化

崇文重教党家村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注重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村中建有文星阁,将孔子等大儒与文曲星一同祭拜。他们对写有字的纸张也很敬重,村中建有多处惜字炉,专门用来集中焚化废纸片。废纸片不可以用来裱糊或做包装材料使用,也不得随意丢弃,要全部送进惜字炉焚化。就是偶尔在巷道中发现了碎纸片,也要捡拾起来送入惜字炉中。考中进士的人,门前要立旗杆斗子以示荣耀,功名较大的人不仅要给他们立祠,祖祠里还要给他们挂牌匾。至于家训,则随处可见,它们被雕刻在墙壁上、柱子上,时时刻刻警醒着家人。

党家村人崇尚文化,重视文化教育,他们兴建学堂,聘请有名望的老师来村中教育学生,注意从小培养子弟们的读书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永乐十二年(1414),高祖党恕轩的长孙党真中举。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中有了第一所私塾。到了清末,不足百户人家的党家村就有私塾13所。这些私塾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执教,培养了不少人才。明清两代,几乎半数人家出过有功名的人。韩城著名的教育先行者贾乐天就出自党家村。贾乐天是党家村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他思想超前激进,创立了韩城第一所新式学堂,并亲任堂长,为韩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贾乐天的孙子贾幼慧是村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党家村有三所学堂。1949年之前,党家村共培养出大学生及各类军校毕业生近30人。在这种浓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自然都是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重的热血青年。抗战期间,仅千余人口的党家村就有 60多位青壮年奔赴抗日前线,有16人血洒疆场。1949~1966年17年间,党家村有大中专以上毕业生40余人。1954年,党治国以陕西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高考恢复后的,只有1000多人的党家村,累计考入大学的就有120 人。

即便是司空见惯的普通习俗,党家村人也愿意揉进崇文重教的思想,掺进文化因素。比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或是孩子满月,家家都要蒸一种形如砚台,上面放有面粉做的“笔、墨、纸、砚、书”等读书用具的“砚台馍”给孩子吃,把读书的思想从小传播给孩子。

刚正家风党家村自建村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党家三世祖党真在《党族家谱》序言中说:“百行之原莫先于孝,而尽孝之道莫贵于追远。”在党家村,家家户户砖墙上都刻有家训,村中建有关帝庙,社火表演中的主要人物造型是杨家将、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形象,把刚正家风的内容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家村人爱家乡,更爱祖国。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百户人家的党家村就有60多人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鏖战,这其中,党子惠、党万胜是父子,贾子贾幼惠是叔侄,还有九个家庭出现了兄弟一起上战场打鬼子的动人情景,如党康宏、定忠儿兄弟,贾自温、贾自让兄弟等。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舍小家,为大家,其中16人血染沙场,为国捐塞。至今,坐落在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还有贾自温、贾幼慧叔侄二人英勇事迹的介绍。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党家村小学教室内,悬挂的都是投笔从戎、代父从军之类的彩色人物画像。

忠厚仁义党家村人心存仁义,淳朴善良,有扶危济困、诚实守信、热心公益事业的传统美德。明代党家村人党孟辀一生积仁行义,乐善好施,被乡亲们称为“义翁”。1929年大饥荒时,党家村人在村口搭棚舍饭,在韩城地区传为佳话。企业家党宗贤尊亲敬老,2014年重阳节,他不仅请来剧团给村里老人演戏,让老人们欢度节日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党家村在村落选址和布局,还给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慰问金30元。相里青兰和丈夫原是部队的军医,退休后回到村里,共同为村内及周边村民的健康服务。她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接生了300多个婴儿。她丈夫排行老十,加之辈分又高,所以村里人就亲切地称相里青兰为“十婆”。十婆为人厚道,乐善好施,不论忙闲,随叫随到,从不误时。十婆90多岁时去世,村民们哭成一片,远在他乡的人都回来为她送葬。

1982年8月的一天,党建国烈士的夫人、女儿及兰州军区的几名干部来到时任党家村党支部书记的贾幼直家中,商议将党建国烈士坟茔迁到韩城烈士陵园一事。事情办完后,党建国烈士的夫人忧心忡忡,担心自己走后远隔千里,无人祭扫坟茔。贾幼直老人说:“以后每年清明节我会给他上坟扫墓的,请放心吧。”受人之托,忠人之事,26年来,贾幼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到韩城烈士陵园为党建国扫墓,并把每年扫墓的照片寄给党建国夫人。2008 年,70多岁的贾幼直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他写信给党建国的家人,希望他们能够理解他的无能为力,并对她们介绍了政府对陵园的管理情况,请她们放心。

党家村人的淳朴善良事迹还有很多。比如:2007年,拾游客重金后想尽千方百计联系失主的党宗信;2011年,夜送迷途老人的张茂林;为支付拖欠的几十元工钱,从1988年开始苦苦寻找外地民工,终于在2014年找到他们,并拿出 500元相送,了结了几十年心愿的党载重、党治忠老人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党家村人的传统美德。

家训文化

魅力家训党家村古村落家家户户都有家训,这些家训以砖雕形式刻写于正对大门的照墙上、厅房两侧的歇墙上,书法考究,蕴含哲理,雕工精美,是党家村特色文化的又一亮点。

党家村家训形成于明清时期,既是祖上留给后人的经验之谈,又是祖辈对后代人的要求、希望与寄托,反映的是主人的生活品位与精神追求。具体讲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修身,主题明确,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二是语言通俗实在,很少使用典故,能很好地反映主人的思想。

党家村家训以名言警句形式出现,雕刻的位置十分讲究:雕刻在门厅照墙上,进门给人以警示,时时给人以提醒;雕刻于供奉祖宗牌位的厅房歇墙上,表示它是家族精神和最高原则,必须代代传承,严格遵守。党家村家训通俗易懂,稍通文墨的妇孺老少都能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家风熏陶。

党家村家训集书法、雕刻、建筑艺术为一体,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家训的内容除体现主人的思想意志和情趣外,还是一幅幅优美的书法作品。其字迹以楷书或者行楷为主,笔力矫健,透出端庄、温和、典雅、从容的气质。其中有一户人家四合院的山墙上刻有“山高水长”四个字,这条家训不仅字数少,而且不以说教自居,寥寥数语就将主人豁达的胸怀、高远的境界勾勒了出来。

传承家风家训的精神实质在于教化育人,通过时时提醒,处处警示,教会家庭成员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教化,修养身心,教化有方,则家风端正。党家村家训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诚信、清廉、治家、报国等方面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立下严格的规矩,警戒自己,教育后人,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2016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33期:《陕西韩城党家村:刻于砖铭于心的家训》,系统介绍了党家村的26则家训。

报道说: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是国内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村寨的活化石”、中国“民居瑰宝”。党家村的家训形式非常独特,它集书法、雕刻、建筑为一体,和家谱、书信、著作类家训很不相同,这种家训具有独特的魅力。

家训选录党家村保留较为完整的家训有26则,现摘录其中15条家训并附释义。

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

【译文】对修身养性没有好处的书不要读,影响和睦的话语不要说;影响自身形象的事不要做,不要亲近品行不端的人。

读圣贤书,立修齐志。

【译文】读圣贤们著作,树立修身齐家大志。

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福。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古今名门世家,无一不是积德成福的;天地之间的最高修养与品行

无非就是读书。

思孝安家国,读书教子孙。

【译文】心想孝道、履行孝道,才能使家庭安宁、国家稳定。这还不够企业风水布局技巧,还

要读好圣贤书,用诗书礼仪教育好子孙。

要门庭显,必须积德;求子孙贤,还是读书。

【译文】要想光宗耀祖,门庭显赫,就必须积德;要想让子孙贤良,就要让他们多读诗书。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译文】说话要有教养,有分寸,行为举止要有约束,有规矩。白天要珍惜光阴,努力做事,晚上要反思,有体会。闲暇时间要多思考,瞬间的灵感闪现要快速记存。做事要谨慎,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行为举止要方正。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译文】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心志不可傲满,享乐不可无度。动手做一件事情,先要怀着敬畏的心理,居家过日子最好是节俭。品德重在谦让,办事先宜征求各方意见。

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生,守清养道。

【译文】粗茶淡饭能陶冶人的正气,控制暴躁能培养人的情操;身处困境能磨练人的品德,坚守清廉能守住做人的道义。

贫穷宜固守,富贵莫兴狂;勤俭立身本,谦和处世方。

【译文】身处贫穷之时要固守根本,兴旺发达时不要放纵猖狂;勤俭是做人的根本,谦和是处世的良方。

守祖宗一脉真传曰勤曰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译文】祖宗留下的家规就是勤、俭二字,我们一定要践行;教育子孙的两条正路就是耕、读两条,我们一定要牢记。

创业维艰,祖父备尝辛苦;守成非易,子孙宜戒奢华。

【译文】祖先创业时十分辛苦,上辈人受尽了艰难;守业是非常不易的,子孙应戒除奢华。

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择邻居。

【译文】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态度要谦恭,生活要节俭,交友要慎重;做人要心存道义,对长辈敬重,对兄弟友爱,为人厚道,择邻而居。

居家有道惟能忍,处世无奇但率真。

【译文】居家生活要能忍让;在外交往做事要坦率、真诚。

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当旁观之境,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痛痒。

【译文】青年壮年的时候,要体会到老年人的心酸;身处局外的时候,要洞察局内人的艰难;身处富贵之时,要体会到贫弱者的苦恼;身处安乐之时,要

知患难者的痛楚。

居仁为本务,由义乃长康。

【译文】宽厚仁慈是做人的根本;遵循大义就会兴旺昌盛。

存忠孝心,行仁义事。

【译文】心中存忠孝,做事要仁人。

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

【译文】生活富裕时不知节俭,到了贫穷时就会后悔;遇到机会不去学习,到需要用时就会后悔;酒醉后说了不该说的话,酒醒时一定会后悔;健康时不在意身体,患病时就会后悔。

商业文化

经商风格中国商帮文化中有“徽骆驼、晋算盘、陕棒槌”的说法。陕商勤快、坚韧、善良,但又散漫,讲仁义多,讲制度少。党家村商人骨子内有根深蒂固的陕西籍商人观念,出门在外以陕商自居,做人做事有秦人的侠义风骨,商业行为具有陕商的特点。比如:思维敏捷,意识超前,善于寻找和把握商机,经营灵活多变。但同时,因韩城地处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自古就是秦晋民间商业交流的重要地点,两地商人多有往来。在长期而频繁的商业交往中,受晋商影响,明显带有精打细算、作风严谨的晋商风格。

党家村商业文化是晋商和陕商文化的交汇融合,表现为信义为本,敢闯敢拼,恪守原则而又思想开放,精打细算而又充满豪气,既讲究利益又讲究地位。清康熙末年,为争夺瓦店镇行业老大位置,党德佩、党景平父子与山西籍王姓商人展开竞争,在官府的裁判下,两家开始在瓦店镇城墙上向白河中掷银子,最后王家心疼银子认输,恒兴桂商号就此做了瓦店木材行业的老大,垄断了瓦店镇的木材市场。

经营理念党家村商人以信义为本,以人格闯天下。党德佩的商业发迹看似偶然,实质上无不与信义有关。在瓦店镇的广东籍木材商因回家奔丧,把未脱手的木材交由党德佩代售,广东商人一去三年不返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村落——党家村在村落选址和布局,党德佩把木材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广东商人回来后,党德佩翻开账本,将生意逐笔交代,广东商人十分感动。从此,党德佩的名字便成了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经过清朝初年一段休养生息后,河南农民生活渐渐有了结余,但当时赊旗镇一带社会治安差,人们都把余钱存往有信用的商号,他们不但不要利息,反而愿意缴纳保管费。党家村发现的一份清咸丰元年(1851)的存单记载: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就有近百名富户在党德佩的商号存过钱,涉及瓦店附近二三十个村庄,金额达几千两银子。党德佩不但从中赚取了保管费,而且用这笔钱扩大了生意。

成功秘诀从党家村人的经商活动中大致可以梳理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眼光独到。他们经营的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木材、药材、粮食等。尤其是木材,是和今天的水泥、钢材一样的必需品,在明末清初乃至康乾盛世,都有很大的市场。二是善于把握机会。无论是党德佩、贾翼堂,还是党玉书,无论是明末乱世,还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都抓住了瞬息万变的商机。三是富于创新精神。党德佩吸纳村民入股,实现了商业股份化管理;贾翼堂、党玉书分出东家、西家,把智力作为资本进行股份制运营;为了各商号之间财务结算方便,党玉书发明的一种叫“贴子”的“承兑汇票”,具备了现代金融的一些特征点;各商号不断分出新号,不断吸纳社会闲散资本、不断进行扩张经营等,都说明开拓创新是党家村商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同时,他们又具有保守的一面,自始至终没有突破家族企业的模式。